在5月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中,推進智能制造被確定為我國由制造大國邁入制造強國的主攻方向。
作為老工業基地,我市發展智能制造有什么優勢?面臨什么問題?又將往哪個方向努力?
企業開始擁抱智能制造
6月12日,嘉陵集團“415摩托車焊接線”車間里,工人啟動按鈕后,兩臺焊接機器人開始動作一致地焊接一段弧形金屬材料。僅僅花了28秒,它們就完成了工作,焊接面規則平滑。
工藝現場技術員李學亞介紹,這條生產線共使用了30臺機器人,平均每60秒就能做出一輛摩托車的車架。
“在同樣的時間內,1臺焊接機器人做的工作,需要3名工人才能完成。”李學亞說,機器人大幅度提升了生產效率,節約了人工成本,并且讓產品質量更好。
嘉陵摩托車焊接車間這一幕,是我市推進智能制造的一個縮影。據市經信委裝備處負責人介紹,我市出臺的《重慶市機器人及高端智能裝備產業集群發展規劃(2015年-2020年)》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市機器人及高端智能裝備產業要實現銷售收入1000億元以上,形成“研發+測試+制造+服務體系”的全產業鏈產業集群。
同時,我市正在實施制造業裝備智能化提升行動。該行動的目的,旨在通過政策引導,用5年時間持續支持機器人等高端智能裝備在電子、汽車和裝備等“6+1”支柱產業中的廣泛應用,鼓勵企業建設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探索建立以橫向集成、縱向集成與端對端集成為特征的智能化制造體系。到2018年,重點行業裝備智能化率提升至75%。
已有新興互聯網技術基礎
智能制造是把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貫穿于設計、生產、管理和服務等制造活動各個環節,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優化自決策、精準控制自執行等功能的先進制造過程、系統和模式的總稱。
“更簡單地說,智能制造是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一種趨勢。”重慶社科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吳安認為,智能制造涉及智能制造裝備、制造過程智能化、互聯網技術在制造領域的應用以及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按照《中國制造2025》的要求,我國推動智能制造發展,應在這四個方面努力。
早在2011年,我市就開始力推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發展。近年來,我市引進、培育了一批機器人和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的龍頭企業。
2014年,全市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實現產值近100億元。預計到2015年,這一數字將達到150億元。
市經信委裝備處負責人表示,目前,全市機器人企業已達60多家,初步形成了集研發、整機制造、系統集成、零部件配套和應用服務于一體的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鏈雛形。
2010年4月以來,我市先后啟動了“云端計劃”、“大數據行動計劃”及國家物聯網產業示范基地建設,大力發展云計算、大數據和物聯網產業。2014年8月,隨著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成功開通,我市成為全國互聯網互聯互通架構中的重要節點。如今,全市網間互聯帶寬能力已達1030G,各項網絡指標可比肩北上廣。
基于良好的網絡基礎條件,目前我市云計算、大數據和物聯網產業已初步形成規模——中國聯通西南數據中心、太平洋電信(重慶)數據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的數據中心已建成投用,容納服務器規模達到5萬臺;全市從事物聯網研發、制造、運營的單位已超過220家。其中一些企業在車聯網、智能家居和智慧城市等物聯網應用領域研發的產品已經在全國領先。
在吳安看來,這些方面的成果,從智能裝備供應、保障以及互聯網基礎設施、互聯網新興技術等方面,為我市制造業由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升級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正是我市發展智能制造的優勢所在。”
亟待打通軟件系統技術瓶頸
然而,推動智能制造發展并非易事。
工信部軟件和服務業司司長陳偉在日前舉行的中國國際軟件博覽會上表示,中國制造以往的電力驅動正在變成軟件驅動,智能制造軟件是我國由制造業大國邁向制造業強國的核心。
事實上,無論是德國的工業4.0還是美國的先進制造,都是利用物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新興互聯網技術,通過軟件再造業務流程,實現零件和機器的互相交流,構建智能化的生產模式和產業結構。
而在我市,軟件業的現狀并不盡如人意。公開資料顯示,2014年,我市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年營業收入僅為1351億元,遠低于雙雙突破5000億元的北京、上海,與成都比也有不小差距。
“人才缺失、技術創新能力不足,是阻礙我市軟件業發展的兩大原因。”吳安分析,受此制約,我市目前尚缺乏智能制造的軟件技術服務、人才交流平臺,企業普遍不知道從何著手打造智能工廠。
今年,重慶郵電大學將打造一個智能制造研發平臺。這個平臺將承擔的主要任務,一是致力于智能制造軟件系統等方面的技術研發、實驗;二是培養智能制造方面的人才。今后,它將與市內外企業合作,為企業建設智能工廠提供技術服務、輸送人才。“目前,相關的方案已基本完成,各項準備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重慶郵電大學先進制造工程學院教授張毅透露。
張毅認為,此舉有利于緩解我市智能制造面臨的軟件技術等難題,政府可用政策鼓勵更多企業及研究機構搭建這樣的平臺。
“不過,僅僅靠這招還遠遠不夠。”他說,因為智能制造不僅僅局限于在生產環節應用機器人等智能裝備及互聯網技術,而是要以此為基礎構建全新的生產模式、商業模式。比如,利用大數據、云計算技術將消費者直接與生產企業聯系起來,可實現個性化定制生產等等。“這需要極具創新能力的互聯網思維,但也是我市企業目前最缺的。”
吳安也有同樣的看法。他建議,由于智能裝備、大數據、物聯網和云計算等可為智能制造提供裝備、技術支撐的產業已有一定基礎,我市發展智能制造亟需從兩個方面進行努力——千方百計打通阻礙軟件業發展的人才、技術創新瓶頸,為互聯網技術廣泛應用于制造業提供支撐;借力于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引導、激勵企業用互聯網思維去做生產經營。因此,有必要通過稅收優惠、專項資金補貼等積極的財政政策,建立吸引互聯網高端人才及企業創新軟件技術、生產模式和商業模式的激勵機制。